蘋果 (AAPL.US) 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在美國生產 iPhone 來安撫川普政府。此外,轉移供應鏈也會為消費者帶來成本。
英特爾 (INTC.US) 前執行長基辛格 (Pat Gelsinger) 表示:「實際情況是,你須先開始在某個地方建設廠房,然後在其附近建立塑膠公司,然後是電阻器公司,然後是顯示器公司。」「因此,供應鏈的其他要素開始聚集在供應鏈周圍,逐漸形成一條鞭的科技聚落,而這個過程要耗上數十年的時間。
他補充說:「轉移供應鏈需要成本。它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沉澱;而且它們不會因為要求就回歸。它們回歸是因為你創造了經濟激勵、資本和能力來推動它們回歸。」
川普政府 4 月 9 日宣布暫停除中國以外的所有對等關稅 90 天。美國對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徵收的關稅目前已達到 145%,其中對等關稅為 125%,而川普先前徵收的關稅為 20%。所有其他進口產品仍需繳納 10% 的全面關稅。
美國政府 4 月 11 日進一步限縮了關稅計畫:免除智慧型手機、電腦、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反而對中國商品徵收更嚴厲的關稅。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 (CBP) 表示,這些商品將不受川普 10% 的全球關稅和 125% 的中國互惠關稅的約束。
但美國政府表示正在考慮對半導體徵收關稅。
專家表示,對於蘋果 (AAPL.US) 而言,關稅政策可能會推高 iPhone、Mac 和 AirPods 等產品的價格,這可能會抑制需求並持續拖累蘋果股價;蘋果股價今年至今已下跌 22%。
摩根大通分析師查特吉 (Samik Chatterjee) 在最新報告中寫道:「關稅相關的成本阻力與豁免無關,不太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與美國和中國之間有關貿易戰的宏觀擔憂;這種擔憂會導致兩個地區的經濟放緩,而這兩個地區正是蘋果收入的兩個關鍵終端成本。」「消費者因宏觀經濟走弱而縮減支出,即使豁免條款讓人們對獲利重拾信心,但也將影響營收。」
蘋果今年 2 月承諾在美國投資 5000 億美元,主要用於在休士頓建立新的製造工廠,以生產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的伺服器。但絕口不提任何與在美國製造消費硬體相關的承諾。
執行長庫克 (Tim Cook) 在 2015 年的一次採訪中表示,美國的技能差距使得蘋果產品在美國生產變得困難。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上周在被問及庫克之前的言論時表示:「你不需要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就可以組裝一部 iPhone。」「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庫克說技能還不存在。」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