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嵐橋集團經營的達爾文港項目,在此次澳洲大選後,面臨著被政府毀約並強制收回的壓力。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評論,這場爭議不僅關乎一項商業租約,更觸及了澳洲的國際信譽、中澳關係的走向以及其戰略自主空間的未來。
中國駐澳大使肖千表示直批,澳洲強收達爾文港的行為「在道德上欠妥」。他表示,中方一直透過外交管道同澳聯邦政府和北領地政府保持溝通,認為「在港口虧損時把它租出去,在港口盈利時將其收回,這在道德上是欠妥的」。
《環球時報》評論指出,綜觀達爾文港十年來的變化,嵐橋集團的經營不僅是單純的商業合作,更在當時澳聯邦政府「根本無意支持該項基礎建設」的背景下,對達爾文港和北領地而言可謂「雪中送炭」。
從幫助港口經營狀況扭虧為盈,緩解北領地政府的債務危機,到投入超過 8300 萬澳元維護升級港口設施,使到港船舶總噸位(GRT)大幅增長 95.7%,再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嵐橋集團給達爾文港帶來了系統性的、積極的變化。
眾所周知,達爾文港開始和所謂「國家安全」掛上鉤,並遭受各種近乎無妄之災的政治與安全審查,和華盛頓的「關切」有很大關係。但是,澳洲近幾屆政府的多次審查結果均表明,達爾文港並不存在所謂「國家安全風險」,2023 年的調查結果更得出「無須取消或更改這一租約」的結論。
然而,近來毀約棄約風聲頻起,甚至在競選活動中被渲染成不分黨派的 “共識”,足見當前澳國內反華逆流依然有沉渣泛起之勢。但是,一旦邁出強制收回達爾文港這一步,勢必在以下三方面為澳洲埋下遺患無窮的禍根。
1. 損害國際信譽與營商環境
嵐橋集團在達爾文港的經營是中資企業在海外依法合規投資經營的典型案例。如果澳政府在沒有正當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單方面撕毀協議,無異於向全球投資者發出一個危險信號:澳洲政府可以出於政治目的任意幹預商業合約。這種「政治凌駕於法治」的做法,將令外國投資者對澳營商環境的信心嚴重受挫,尤其是在基礎建設、能源等需長期投入的大型項目領域。
澳方一些人士放風稱將確保「中國業主嵐橋集團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這種「給點錢就能隨意違約」的思維恰恰證明了澳方在所謂「收回租約」問題上是問心有愧的。試問,澳方要出多少錢,才能夠買回自己在這事件中損失的契約精神、彌補道義缺陷呢?國際社會對此將拭目以待,而澳洲作為一個法治國家的形象也將因此受損。
2. 衝擊中澳關係與民間互信
過去一些年,中澳關係經歷了許多波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澳方在處理涉華問題時的過度政治化、安全化。近期,在雙方秉持務實合作態度的努力下,雙邊關係整體重回平穩軌道。倘若達爾文港事件被進一步政治化,港口被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強收,這將會成為影響中澳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另一個負面典型案例。
這必然會衝擊目前企穩向好的雙邊關係,加劇兩國民間的對立情緒,進而損害兩國政府和企業間的互信。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澳兩國的穩定關係對於區域和平與繁榮至關重要。單方面撕毀商業合約,無疑會為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投下陰影。
3. 港口功能軍事化:經濟發展被戰略綁架
將達爾文港從嵐橋集團手中收回,也將是達爾文港從商業合作向軍事開發危險轉向的象徵。近年來,美國在達爾文的軍事部署頻頻升級,常駐並輪調海軍陸戰隊、升級和擴大軍事基地,試圖將達爾文地區打造成印太戰略前線。這種「去中國化」操作是為美國在澳北部推動軍事佈局清障開道。
達爾文港的經營本是市場經濟行為,理應在法治和市場規則架構下運作。然而,當華盛頓的壓力壓倒了澳洲本國利益,基於規則的商業活動被政治化邏輯踐踏時,受損的不僅是澳洲自己的國際信譽,是難以再生的互信土壤,也是本可拒絕外部軍事博弈的戰略自主空間。
中方呼籲澳洲政府以大局為重,恪守契約精神,回歸法治軌道,停止以政治偏見破壞經濟合作,讓達爾文港成為貨運繁榮的合作之港,而非危機四伏的風暴中心。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