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近日出現罕見現象,蘋果 (AAPL.US) 在發布新一代產品後竟遭華爾街兩家投行 D.A. Davidson 與 Phillip Securities 相繼調降評級,導致這家科技巨頭的市場「推薦一致性」指標跌至 3.9(滿分 5 分),創 2020 年初以來新低。
追蹤數據顯示,僅 55% 的分析師建議買進蘋果股票,遠低於輝達、微軟等科技同業的逾 9 成買進比例。
D.A. Davidson 分析師 Gil Luria 將蘋果股價評等從「買入」降至「中性」,並直言稱「蘋果在 AI 領域的佈局未能消除市場疑慮」。
Gil 特別提到,新推出的 iPhone Air 未能激發團隊熱情,並警告蘋果若不能推出顛覆性產品,增長瓶頸將長期存在。
知名券商 Phillip 分析師 Helena Wang 的立場更為悲觀,將評級直接下調至「減碼」,認為儘管蘋果股價自 4 月低點反彈超 30%,但 AI 創新乏力與中國市場需求疲軟等核心問題仍未改善。
市場數據揭示更嚴峻的態勢。今年以來,蘋果股價累計跌幅 5.48%,明顯跑輸那斯達克近 14% 的漲幅。這種反差在科技巨頭中尤為突出,與輝達等 AI 概念股的強勢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深入分析顯示,蘋果正面臨多重挑戰。首先,產品關注度出現結構性轉移。儘管新品發布仍引發網友熱議,但消費者討論焦點從核心技術轉向 eSIM 卡等邊緣功能,折射出品牌吸引力的衰退。這種注意力偏移被華爾街視為危險訊號,暗示市場熱度更多源自於消費慣性而非產品創新。
創新瓶頸的累積效應正加速使用者期待值下降。曾以顛覆性創新聞名的蘋果,近年來產品迭代多侷限於外觀微調與功能改良。對比安卓陣營在快充、影像系統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iPhone 的漸進式升級難以滿足使用者對革命性體驗的期望。
更關鍵的是,在 AI 賽道上,蘋果的佈局明顯落後,AI 功能仍停留在文字摘要等基礎應用層面,缺乏競爭對手搭載的大模型技術支撐,未能展現 Siri 等核心服務的智慧化躍升。
市場觀察人士指出,蘋果股價評等連遭下調暴露出策略轉型的深層矛盾。在科技產業轉型為 AI 驅動的關鍵期,蘋果既未能透過顛覆性產品重塑市場認知,又在 AI 等先進領域顯現出創新乏力。短期股價波動恐難避免,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核心競爭力的持續弱化。
分析師強調,蘋果亟需重拾科技冒險精神,透過基礎研究突破與生態體系重構,才能重建投資人信心。這場降評風波也為科技業敲響警鐘,也就是在科技創新決定企業命運的時代,即便是產業巨頭也必須面對變革壓力。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